中国特色的再制造业潜力巨大
2014-07-05 09:55:07 来源: 点击:
“再制造工程对解决目前的资源短缺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是维修工程的新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在第四届世界维修大会上介绍,目前全球再制造产业产值已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美国再制造产业规模******,超过750亿美元,而汽车和工程机械再制造占2/3以上,美国90%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是通过再制造生产出来的。
据介绍,再制造是基于“装备全寿命周期”理论而产生的,该理论要求既要重视装备的前半生,即设计和制造,更要重视装备的后半生,即使用、维修和报废。再制造工程就是为了提高装备后半生的性能,并使报废装备重获生命,是针对废旧装备高技术修复、改造的产业化。
而“中国特色”再制造的重要特征是再制造后的产品质量和性能不低于新品,有些还能超过新品,成本只是新品的50%、节约能源60%、节约材料70%,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显著降低。
“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再制造业的产业化水平较低,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徐滨士说,再制造技术在我国民用方面才刚刚起步,只有济南复强再制造公司作为最早的试点企业对发动机进行再制造工程修复,其运用的技术都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表面工程技术、运行中的自修复添加剂技术和自动化表面工程技术。
中国工程院最新发布的摩擦学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我国因摩擦磨损造成的损失高达9500亿元,占当年GDP的4.5%。对此,徐滨士说,这些重大的损失恰恰说明再制造业的巨大潜力,我国的设备维护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维修技术和再制造技术予以弥补。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副秘书长刘力说,先进的绿色维修技术和再制造是减少损失的主要手段。